亚洲中文字幕页面|国产露脸精品国产沙发|日韩亚洲欧美精品综合拍摄|日产日韩亚洲欧美综合在线

  • <delect id="cctnl"></delect>
        <strike id="cctnl"></strike>
      1. VIP標識 上網(wǎng)做生意,首選VIP會員| 設為首頁|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RSS訂閱
        食品伙伴網(wǎng)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食品專題 » 生物名詞庫 » 生命科學總論 » 正文

        捕食predation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06-09-12

          狹義指某種動物捕捉另一種動物而殺食之。廣義是指某種生物吃另一種生物,如草食動物吃草;同種個體間的互食、食蟲植物吃動物等也都包括在內(nèi)。捕食時被食者的種群變化有很大的影響。捕食者種群所殺死的被食者的總數(shù),等于每個捕食者的捕食數(shù)與捕食者個體數(shù)之積,這二者都要受被食者密度的影響。索洛蒙(MESolomon,19491964)區(qū)分出兩個概念:根據(jù)被食者密度的變化,把每個捕食者相應捕食數(shù)的變化,稱為捕食者的機能反應(functionalresponse);把捕食者由于密度增大和移動所造成的變化,稱為捕食者的數(shù)量反應(numerical resp-onse)。對于前者,霍林(CSHolling,1959)曾提出作為捕食者隨機捕食的基本公式--圓盤方程式(disc equationNA=TtaNo/1aTHNo);NA-每個捕食者的捕食數(shù),No-被食者密度,Tt-捕食、攝食所需時間,a-攝餌能率,TH-處理每個被食者(從追逐至消化)所需的時間,NANo的關系為飽和型曲線,No大于某個閾值時,NA則達到一定的上限值。無脊椎動物的捕食者反應一般呈與此式近似的曲線,但是對脊椎動物來說,由于學習效果,以中間密度時的捕食效率為最大,所似常呈S形曲線。數(shù)量反應,取決于被食者密度高時的捕食者行為以及被食者密度造成的捕食者增殖率的變化等等。增殖造成的捕食者密度的變化,比被食者密度的變化遲些發(fā)生,所以有帶來遲緩的密度依賴性的傾向。

         

         

         
        推薦圖文
        推薦食品專題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369 second(s), 19 queries, Memory 0.88 M